黄佶“剩余价值证伪”的机会成本

提交者: 正文 于 December 09, 1998 at 02:17:30:


黄佶先生,

你好!非常感谢你寄来的论文及网上的争论文章。我花了大半天的“劳动”,
浏览了全部文章,了解了你“剩余价值证伪”的主要论点。我首先对你的研究
表示尊敬,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很多具有独立思维勇气的人,尽管独立
思考在当代中国还是一件“风险较高”的事件。

关于中国的经济理论,我也刚刚从其它学科介入,按照“BIGFOOT5”先生的话,
是“不务正业”。所以就经济学问题和你探讨,一定有很多谬误,请先生及时
指教。

关于你所从事的研究,联系当代经济实践,我有如下的看法:

1、尽管理论上人们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进行证伪,但实际上已开
始了“无言”的抛弃。随着经济改革的一步步深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部分也一次次地更正,把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的以吴树青
为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93年版)和20年前的教材比较,几乎
有云泥之别。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已经被移花接木地“发展”进马克思的
理论教材,让没有读过西方现代经济理论的读者还以为老马100多年前就有了这
样的朝前意识。(老马的超前意识的确很多,但现实却又一个个地证伪了。)
问题是资本主义部分依然在老和尚念经,不过,这样的经也只有在讲台上念一
念罢了。

2、经济现实已经走得更远。你所言的“马克思崇拜”在经济活动领域几乎不复
存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的可以说但不可以做,有的可以做但不可以说”。
马克思的理论就是属于“可以说(在讲台上)但不可以做(在实际中)”。当
你在日常生活中说“某某行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是剥削行为”,一定会得到第
一次进动物园者那样的眼光“观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你在“浪费
劳动”,也有人说你是唐诘可德式的英雄。因为理论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
一种已经失去存在必要,仅仅只是少数人捍卫“特权”(不是真理)的工具,
是不值得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证伪”的,唐诘可德就是幻想出强大的对
手来搏斗的。可能你不同意我的看法,因为网上有不少“崇拜”者在和你论战,
而讲台上“真理”的传播还在继续。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一旦现实环境发
生了变化,这些现象会立即消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现象已经失去现实的
基础,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是失去了“现实性”,那么,其“合理性”的存在
已经与日无多了。如果你还是坚持现在的研究思路,到那时,就真地“无人喝
彩”了。

3、现实出现了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国也需要能够解决问题的经济理论。你
的有些提法,如“中国需要千百个亿万富翁”等,已经涉及中国的经济现状和
问题。何清涟的《陷阱》提出了很多问题,并且批评了一些经济学家放弃人文
关怀,《读书》12期也有人提出“不道德的”经济学概念。对这些问题和现象
进行思考,并提出新的观点,甚至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学流派,这样的研究更有
现实意义。那些所谓的“不道德的”经济学,主要是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它
们之所以受到批评,不是因为它们理论的缺陷,而是使用者忘记了理论的功能:
解决实际问题。对现实的问题视而不见,是这些“自由主义”经济学者的通病。

4、西方现代经济理论存在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现状,而中国在转轨期出现的
问题,也不是西方现代经济理论所可以解释的。这种照搬式的移植,给不少“正
统”经济理论支持者也留下了诘难的把柄。何清涟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是除
了指出经济学在中国的“庸俗化”倾向外,却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她提
到了人文关怀,也提到了西方非正统经济学流派的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但是,
正是经济学的学科局限了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因为中国在转轨的特殊时期
所出现的问题并非只是经济问题,人文关怀、道德回归、路径依赖等等,都只
是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

5、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演变历史,给我们一些启发:新的流派都是在旧的观点不
能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时应运而生的。古典理论拯治不了“大萧条”,凯恩斯
经济学解决了病因;而当代“滞涨”现象又需要“新综合”来解释。中国出现
了问题,传统的马克思理论和现代的经济学说,都没有能够解决。这是一个“好
”的机遇,需要象你这样独立思考的学者来努力。中国如果有自己的经济流派,
一定会产生在世纪之交。

6、再重复一句:你现在的研究,的确值得尊敬。但是你也要考虑一下“机会成
本”。相对与和一些脱离实际的“真理捍卫者”的论战,对现实进行思考,提出
自己的理论观点甚至体系,这样的劳动价值更大。当然,这其实是一件工作的
两个方面。确立新的理论,同时也就证伪了旧的学说。另外,从现实的学术氛围
来看,对马克思证伪,这一“劳动产品”还很难取得进入学术市场进行交换的许
可证,只能束之高阁等待“升值”。而一旦可以进入市场,却又出现前文所说的
“无人喝彩”的局面,就只有“出血大甩卖”了。

以上看法,算是对你的论文的读后感,肤浅之处,期盼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