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者: huangji [2071 byte(s)] 于 December 09, 1998 at 19:14:36:
第三种劳动——心力劳动
生产现代产品需要复杂的技术和机器,这需要巨额投资;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一 定有人买,或不一定能全部卖掉,因此,投资者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承担投资风险也 是一种付出,商品生产就象需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样,需要这种付出。既然体力 和脑力的付出被称为“劳动”,既然承担投资风险也是一种付出、也对商品的生产过 程做出了贡献,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这种付出看作是一种“劳动”。为了与“体力 劳动”和“脑力劳动”区别,我们不妨称之为“心力劳动”。因为这种付出既不是体 力的,也不是脑力的。在面对风险时,人们并不感到身体和头脑的疲倦,而是感到心 里有一股强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对人的精神、最终对人的肉体是有损伤的。只要用自 己的钱去买一些前景很不明朗的股票,任何人都可以验证这一点。 把这种付出称为“心力劳动”,虽然是为了反映人类在作这种付出时的主要生理 反应,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把这种付出与体力和脑力方面的付出区别开来。 加入了“心力劳动”,“劳动”这一概念就完整了。商品是、而且只能是人类劳 动的结晶。人类劳动有三种基本的形式: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心力劳动。商品生产 是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包括科技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和心力劳动者共同参加、 并做出贡献的过程。 因此,资本的利润除了可以解释为来自不受消费者抵制的“贵卖”,还可以解释 为“心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例中商品的价格20元就是它的价值。除了15元成本价 值,还有5元是“心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商品是“等价交换”的,消费者没有“贵 买”。 把资本家称为“劳动者”,并不意味着否认他们中的很多人利用掌握的资本作 “坏事”的现实。就象有“坏的”体力劳动者(例如种植罂粟者)、“坏的”脑力劳 动者(例如研制电脑病毒者)一样,也会有“坏的”心力劳动者。 要实现经济的发展,三种劳动者缺一不可,轻视、压迫其中任何一方,都会破坏 平衡,最终损害另外两方面的利益。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也是体力劳动者的地位逐渐提高的过程,因而避免了马克思 所预言的崩溃厄运;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目的之一是给予资本家——心力劳动者以合 理的地位,以便给停滞、甚至接近崩溃的经济注入活力。被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 论一分为二的世界正在合二为一。
1994年8月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