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大风车与永动机

提交者: 正文 于 December 11, 1998 at 00:57:50:


          大风车与永动机

 

  在当代中国的经济学语境里,政治经济学有着特殊的对象所指,那就是

特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几乎所有的教材,都分为“资本主义部分”

和“社会主义部分”。前文所言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时代

的地位和进入改革时期的滞后,是指社会主义部分的理论。随着经济改革的

一步步深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社会主义部分也一次次地更正,

把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的以吴树青为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93年版)和20年前的教材比较,几乎有云泥之别。西方主流的“资本主义”

的宏观、微观经济理论已经被移花接木地“发展”进马克思的理论教材,让

没有读过西方现代经济理论的读者还以为是马克思《资本论》又发现了第五

卷,并在100多年前就有了这样的朝前意识。

  政治经济学理论脱离现实的滞后和被动修订的窘境,是中国特殊的历史

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时髦一点的说法就是“中国特色”。马克思在伦敦图

书馆构思《资本论》的写作大纲时,绝对没有考虑到他所设计的社会主义社

会并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而是冲破了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中的薄

弱环节,首先在落后的俄国和中国得以实现。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故事

里,讲到女娲后来简化了制造人类的工序,将手工作业改为批量生产,同时

又放松了QA质量管理,于是人类社会就有了一些先天不足的残疾人。超越了

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甚至在结束封建社会不到40年后就直接进入社会主

义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先天不足”也就在情理之中,曾经耳熟

人详的“摸着石头过河”形象地揭示了这种先天不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

国的命运也就必然要适应现实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可悲的是,这种理所

当然的历史轨迹和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在中国却要历经一次次的思想解放

运动,并且伴随着政府机构的权力更迭,似乎每一次的社会进步都要思想上

运动一番,人员上替换一批才能取得,这种连搬动一把椅子都要流血的“中

国特色”,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秦始皇横扫宇内,并吞六国,并实行车同辙、书同文的统一政策,进而

焚书坑儒,求得思想上的大一统。求同的思维模式虽然使中华文明具有超强

的内聚力,给封建制度奠定了超稳定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但是“城头变换大

王旗”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却周期性地出现毁灭性的暴力权力更迭。现实社会

所继承的更可怕的历史遗产,是存在于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的对“异端的

权利”的否定。翻开中国思想史,现在看起来熠熠闪光的异端思想,当时的

思想者不是惨遭“文字狱”的迫害,就是无奈地名之为“焚书”,不求闻达

于生前,只期能藏之于深山躲过大劫传于后世。中国人似乎更乐于生活在“无

知的峡谷”(房龙语)里,而且无知的人在封闭的峡谷里生活得并不痛苦,

反倒是那些清醒的“异端”无法生存。外国的坚艇火炮结束了这种自得其乐

的封闭状态,腐朽的帝国大厦也随后轰然坍塌。一代代仁人志士的思索、抗

争、流血,终于创立了人民的共和国,但是“历史遗产”我们也没能抛弃,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指导思想,而老百姓则

更直率地将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祭上神坛。以至于把毛泽东重新请回人间,

需要冲破“凡是论”的思想枷锁。而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一步步

深入不断发展的道路上,还会有一道道或明或暗的障碍,一个个思想禁区需

要“异端”们来涉入。

  我们看到过建造在地势高处迎风转动的大风车。无疑,风车的设计者首

先是对位置进行了实证的勘测和科学的研究,然后才做出修建大风车的决定

,而这个决定也的确带来了预期的发电效果,并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光明和

一定程度的现代化。设计者走了,他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落后的居民崇拜为光

明之神。然而当地的气候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风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

了,大风车转动的手臂也常常停滞不动,黑暗的夜晚显得异常漫长。受过现

代化洗礼的部分居民开始研究解决这一难题,但是他们却预先设定了一个前

提:凡是光明之神的决定都是不可怀疑的!于是他们组织了物理学家、地理

学家、天文学家,当然也不会忘记具有数学头脑善于设计各种数学模型和函

数方程的现代经济学家。很快,地理学家得出了地势高低和风力大小的成正

比例的结论,天文学家也指出纬度和气候的必然联系,物理学家更是肯定了

风力发电的绝对真理,经济学家也不甘落后,早已绘制了风车提供的动力资

源拉动本地市场需求的各种配置方案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微观及宏观分析。

要命的是,他们都不愿思考为什么风车现在不转动这一事实。因为预设的前

提使大风车在他们的眼里变成了永动机。居民们的研究工作不可以说不周到,

态度不可以说不认真,研究结果不可以说不正确,但是,大风车却依然没有

转动,光明还是遥遥无期。

  马克思从1843年底1844年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到1867年秋《资

本论》第一卷出版,经历了将近二十四个年头。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修订

《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构建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要比那个“光明之神”设计大风车花费了不知

多少倍的时间和精力。不幸的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和大风车一样,遇

到了客观环境变迁的命运。我们已经认识到落后居民解决大风车问题的可笑,

实际上如果亲临他们的研究现场,你可能已经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但是我

们的社会里不也有一些学者、教授、权威在重复同样的可笑工作吗?马克思

的经济学理论不是仍然被教条主义者视为不可怀疑的永动机吗?共和国的历

史上,对当政者的主义、思想和理论所造成的政策失误,也只有在事后才可

以进行反思和检讨乃至否定批判,这样的情景已经消失了吗?过分地追求思

想一致,拒绝不同的声音的出现,人为地设置探索的禁区,打击“异端”对

权威的怀疑,这一理论研究现状表明我们远远没有走出“无知的峡谷”。

为了避开正面交锋可能遭遇到的猛烈炮火和致命的打击,聪明的经济学家们

在“不讨论姓资姓社”的舆论掩护下,开始系统地介绍起西方的经济理论,

从批判地介绍到述而不批,一步步占据了理论界的阵地,并取得了主流的地

位。而今不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吸收了资本主义的合理部分,

在有些重点院校的经济、管理科系里,西方经济学的原版教材已经堂而皇之

走进了课堂。当然,这只是涉及到社会主义部分的理论建设,马克思政治经

济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部分即资本主义部分,却依然被视为绝对的真理。这

就是中国政治经济学教材一部分几乎丝毫没有改变,而另一部分却已经变得

面目全非的奇怪现象。对“绝对真理”小心翼翼的“谢疑”不是没有,但总

是遇到权威们更加雄辩的“商榷”。

  于是,一部总结改革开放的思想历程的书会出奇的畅销,这种畅销侧面

地反映了理论界和思想界甚至一般知识分子在“禁区”面前的沉闷心情和无

意识里对“解放”的渴望。

  《交锋》在结束语中总结到(第424页):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已经有过三次思想解放。

  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崇拜”。

  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崇拜”。

  作者还对第四次思想解放可能出现的时候,进行了“猜测”,但是没有

对第四次思想解放将冲破什么进行预测。

  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和INTERNET的飞速发展,在

创造了一个个比尔 盖茨式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开辟了一个没有权威的虚

拟空间,在这里,每一个平民百姓都可以占领一片土地(WEB SPACE)并自封

为国王,尽管可能没有一个臣民。正是在这样的绝对平等的自由世界里,有

人对第四次思想解放将冲破什么进行预测,并且身体力行,早在1993年就已

经开始了这样的思想解放工作,不但无视权威们预设的前提,对大风车失去

功能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而且直接怀疑起大风车最初设计时可能出现的局限

和不足,准备给永动机的辩护者们以致命的一击。这是位业余时间从事马克

思经济学研究的工学博士,有人称他为“唐诘可德”式的英雄。

  他预言:第四次思想解放,将冲破“马克思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