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之二:关于“劳动”

 (黄奇试图在传统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之间建立一种折衷,提出关于“劳动”

的话题)


   黄奇:我认为将劳动分解是理顺经济关系的“道德”的经济学的关键。

   黄佶:是“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还是“物的劳动”创造价值?

   黄佶:第三种劳动——心力劳动(1994)

   黄奇: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对异质进行比较

   黄佶:关于劳动价值论和稀缺性的关系(摘要)

-------------------

黄奇:我认为将劳动分解是理顺经济关系的“道德”的经济学的

   关键。

  劳动是一个过程,为什么不可分呢?劳动包括:人的知识运用过程、人的动作

与生理反应过程、人的意识定态过程。

  “人的动作与生理反应过程”实际是人作为一种动力装置的过程,在传统的劳

动中占有很大比重,但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这种作用越来越小。

  “人的意识定态过程”是很重要的概念,如有很多活动,人主动从事时被视为

运动或者娱乐,人从中获得乐趣,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定态是愉快的、自愿的;但

同样的活动,人被强迫从事时,就会有厌恶感,这个过程中意识的定态是不适的。

从这个角度看,即使“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类的需求问题并没有解决。

-------------------

黄佶:有关“劳动”的一篇旧论文(1998/1):

   是“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还是“物的劳动”创造价值?

摘  要

  “物化劳动”实为“固化劳动”。没有生命的机器可以创造价值,的确令人难

以想象。本文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物的劳动创造价值”,用以代替“物化劳动创

造价值”。

  作者认为,价值产生于一个过程,人的劳动仅仅是这个过程的可能的组成部

分,人的劳动可以部分,或者全部,被物的劳动所取代。只要整个过程的结果相

同,“物的劳动”和“人的劳动”在创造价值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

  作者还提出,和“价值的创造”过程所对应,存在一个“价值的耗散”过程。

价值的产生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在劳动(“人的劳动”或者“物的劳动”)的作用

下,有序程度提高的过程;而价值的耗散过程,则是物质有序程度下降的过程。经

过适当的过程,物质的有序化程度可以再次提高,进而获得新的价值。

  价值的“有序化程度”模型,可以解释“服务型劳动”属于能够创造价值的劳

动。

————

  根据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只是把

自身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因此资本利润只能来自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我

国的部分经济学家为了改变传统政治经济学不能解释经济现实的尴尬局面,重新提

出“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试图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为资本的利润来源找到

一种非剥削解释,以延长传统理论的寿命。

  然而,这种用心良苦的修补,受到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激烈反对。笔

者则认为这种努力是毫无必要的,因为传统理论在解释资本利润的来源方面,本来

就存在着严重的、致命的逻辑错误,即使劳动价值论成立,剩余价值理论也不能成

立(注)。

  尽管如此,笔者觉得本文的题目是个很有趣的课题,它可以引导我们更深入地

探讨人类经济行为的本质,至少可以加深我们对“劳动价值论”的思考。

 

一、“物化劳动”和“物的劳动”之间存在重要的区别

  “物化劳动”是“固化”的劳动,是“过去的劳动”。因此,“物化劳动”不

是“劳动”,准确地说就是:“物化劳动”不是“现在的劳动”,因此,“物化劳

动”是不能创造新价值的。

  “物化劳动的劳动”才是劳动,才有可能创造新的价值。笔者简称“物化劳动

的劳动”为“物的劳动”。

  上面这两段话有点象绕口令,需要一个例子来帮助理解:一台数控自动车床,

是劳动的产物,因此,它是“物化劳动”。但是,它的存在本身并不创造新价值。

只有当它开动起来,开始切削工件,也就是说当它开始“劳动”了,它才开始创造

新的价值。这种劳动就是“物化劳动的劳动”,简称“物的劳动”。

 

二、“人的劳动”和“物的劳动”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仔细研究人类劳动的过程,可以把劳动过程分解成一系列顺序反复进行的环

节:观测劳动对象,和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控制劳动工具的运动,推动劳动工具

作用于劳动对象。

  例如一个锄地的农民用眼睛观察劳动的对象──土地,判断离开地块边缘的距

离以及泥土被翻开的程度,如果没有到达地块的边缘,就继续前进;如果土地较

硬、锄得太浅就需要加大力气。然后由头脑整理全部信息,并指挥手臂挥舞锄头,

以改变劳动对象的状态。

  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步使用牲畜和机器来执行部分劳动环节。例如,耕地

的农民使用牛来拉犁,不再使用自己的肌肉驱动锄头,只需要控制和操纵牛和犁就

可以了。随后,人类又逐渐退出操纵劳动工具这一环节。例如,工人只要控制进刀

量(简单的直线运动),车床就能自行加工出圆形的零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又开始退出原来难以用机器代替的劳动环节,例如由数控机床自行测量工件尺

寸、和设计图纸比较、调整进刀量等等。现在,完全没有机械运动的脑力劳动(例

如语言翻译)也可以由机器(电脑)来完成其大部分工作。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

一切有规律可循的劳动过程,都可以由机器完成,除非存在经济上的障碍(成本过

高)或政治上的障碍(影响就业)。

  因此,物的劳动和人的劳动没有本质的区别。从劳动的结果看,也是这样。如

果一个人没有看到劳动过程,只看到劳动结果(加工好的零件),他根本无法判断

劳动者是八级钳工还是数控机床。

  人类利用自己的肌肉驱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的形态,仅仅是人类劳动的低级

阶段。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对自然规律的掌握,设计和建造出可以自行运转

的系统,在不需要人参与的情况下,自动地为人类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新的产品或提

供服务,这才是人类劳动的高级阶段。

  价值创造过程需要的人类劳动越来越少,恰恰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是人类劳动

的目的之一,也标志着人类从机械地劳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多地投入创造性的劳

动(科学和艺术)。

 

三、价值增值的衡量标准:有序程度的提高

  对劳动建立了新的认识后,我们就有必要对价值的创造过程进行重新定义。笔

者认为,在分析价值的形成时,重点不应该放在创造价值的主体上(例如活劳动创

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创造价值、科技创造价值、信息创造价值等

等),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劳动前后劳动对象的状态变化上。我们可以使用物理学的

概念──有序,来描述这种变化。

  例如,原来埋在地下的煤炭,被工人或者机器挖掘出来,和泥土、岩石分离开

来,因此,这部分煤的有序化程度提高了,整个挖煤的过程就创造了价值;钢坯被

工人用车床或者由自动机床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和尺寸;泥土被制成砖块,砖块被

砌成房屋;旅馆的女工整理凌乱的床铺,机器人自动打扫房间,等等,都是使事物

按照特定的需求有序化的过程,因此,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上述过程中,是人还是机器,完成了整个或部分过程,对于新价值的形成来

说,并不重要。

  在上述举例中,我们看到,在传统理论中争论不休、难以确定是否创造价值的

服务型劳动(整理房间),因为可以提高劳动对象的有序化程度,完全有理由属于

可以创造价值的劳动。

 

四、环保重头戏“废物利用”的价值论解释

  和产品的生产过程相反,产品被使用(消费)的过程,是它们的有序化程度降

低、原有价值消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由“新”变“旧”,最终成为废物

或垃圾。或者说,劳动(人或物的劳动)创造正价值,消费则制造负价值。

  我们可以用纸张的生产、消费和再生,来说明价值和有序化程度的关系(图

1)。

  用木材生产纸张,是一个有序化程度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创造了新的价值。

纸张在使用过程中有序化程度降低,其价值消散。

  可以把废纸收集起来(这本身是一个有序化过程),再加工成纸张。废纸经过

有序化过程后,再次成为新的纸张,获得新的价值,完成一个循环(图2)。

  总之,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有序化程度提高的过程,而产品的消费过程是事物的

有序化程度降低的过程。

 

结束语

  对价值创造提出新的定义,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价值的实质,更加客观地认

识到:价值是在一个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止一个因素参与了价

值的创造过程,或者对于这个过程得以进行或者顺利进行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人的

劳动是这些因素这一,但是并非只有人的劳动能够创造价值,更非只有人的劳动才

应该获得报酬。

 (注:请见黄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中国研究》,1998

年1月号,第19页)

-------------------

黄佶:另一篇论文中有关“劳动”的摘要:

   第三种劳动——心力劳动(1994)

 (概要: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劳动:心理劳动,即承担

投资风险引起的生理支出。加入“心力劳动”概念之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

完善了。)

  生产现代产品需要复杂的技术和机器,这需要巨额投资;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

一定有人买,或不一定能全部卖掉,因此,投资者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承担投资风

险也是一种付出,商品生产就象需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样,需要这种付出。既

然体力和脑力的付出被称为“劳动”,既然承担投资风险也是一种付出、也对商品

的生产过程做出了贡献,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这种付出看作是一种“劳动”。为

了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区别,我们不妨称之为“心力劳动”。因为这种

付出既不是体力的,也不是脑力的。在面对风险时,人们并不感到身体和头脑的疲

倦,而是感到心里有一股强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对人的精神、最终对人的肉体是有

损伤的。只要用自己的钱去买一些前景很不明朗的股票,任何人都可以验证这一

点。

  把这种付出称为“心力劳动”,虽然是为了反映人类在作这种付出时的主要生

理反应,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把这种付出与体力和脑力方面的付出区别开来。

  加入了“心力劳动”,“劳动”这一概念就完整了。商品是、而且只能是人类

劳动的结晶。人类劳动有三种基本的形式: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心力劳动。商品

生产是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包括科技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和心力劳动者共同

参加、并做出贡献的过程。

  因此,资本的利润除了可以解释为来自不受消费者抵制的“贵卖”,还可以解

释为“心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例中商品的价格20元就是它的价值。除了15元成本

价值,还有5元是“心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商品是“等价交换”的,消费者没有

“贵买”。

  把资本家称为“劳动者”,并不意味着否认他们中的很多人利用掌握的资本作

“坏事”的现实。就象有“坏的”体力劳动者(例如种植罂粟者)、“坏的”脑力

劳动者(例如研制电脑病毒者)一样,也会有“坏的”心力劳动者。

  要实现经济的发展,三种劳动者缺一不可,轻视、压迫其中任何一方,都会破

坏平衡,最终损害另外两方面的利益。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也是体力劳动者的地位逐渐提高的过程,因而避免了马克

思所预言的崩溃厄运;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目的之一是给予资本家——心力劳动者

以合理的地位,以便给停滞、甚至接近崩溃的经济注入活力。被马克思的“剩余价

值”理论一分为二的世界正在合二为一。(1994年8月于上海)

------------------------

黄奇: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对异质进行比较

  所谓“不同质不能比较”的说法是机械的。实际上,为了实现人的目的(吃穿

住等),我们不得不利用各种“异质”,让它们相互协同作用。

  由此,相对于我们的目的,我们不得不经常对异质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不是

“质”的比较,而是“作用和稀缺程度”的比较。

  问题最终回到“稀缺性”上来了,劳动的三个组成部分与生产中的其它要素应

该综合考虑,相对于目的来进行评价。

 (编者注:“劳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黄奇有

“问题最终回到‘稀缺性’上来了”一说,黄佶正好在研究劳动价值论和供求关系

之间的联系,便把该文章的摘要发表于下。)

----------------------------

黄佶:关于劳动价值论和稀缺性的关系(摘要)

 (注:这是“用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证明商品价值随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一文

的摘要)

  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后,为了满足扩大了的需求,劳动生产力(率)较低的生

产者也将参加该种商品的生产,结果是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另

一方面,产量提高后,本地的原材料可能不够使用,必须从较远的地方获取原料,

需要额外的运输原料的劳动,因此,商品中凝聚的劳动量增加,进而该种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

  因此,只要商品的生产者是非均质的,只要生产原料具有稀缺性,商品的价值

(由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就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

  当供应和需求在较大的数量上达到新的平衡时,商品的社会价值并不恢复到前

一个供求平衡点的数值。因此,这种增加不是商品供不应求造成的。

  当该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使用新的、劳动生产力较高的生产方式后,商品的社

会价值下降。但是,在新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者之间仍然存在差异,原材料仍然是

有限的,因此,商品的社会价值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现象仍然存在。

  因此,即使严格遵循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也能得出商品的价值可能受到市场供

求情况的影响这一结论。

  由于马克思在研究商品的生产时没有考虑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在定义商品时没

有考虑风险因素,因此,他关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其它分析是存在问题的。

(1998,11)


在“经济探索”论坛上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一次讨论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