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时,有人举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来 辩解,意为主权是“皮”,人权是“毛”,主权的“皮”都没了,人权的 “毛”又何以存在。其实,这个比喻恰恰是颠倒了主次关系,成语的比喻可以 用,而且用的很恰当,只是需要颠倒一下主次关系,应该是人权是“皮”,主 权是“毛”,不是人依赖国,而是国家必须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内容,国 家、主权是形式,离开了人,国家、主权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如果国家主权是“皮”,那麽,中国历史上唐、宋、元、明、清等诸多朝 代的变化,一个朝代垮了,这张“皮”脱落了,但这个朝代生活的人民并没有 所谓的“无处依附”,他们在新的朝代继续着他们的生活,真正“兔死狐悲” 的只是那些与垮掉朝代的统治者有共同利益的遗老遗少。 如果国家主权是“皮”,那麽,为什么马克思离开自己的祖国德国,先后 到法国和英国去生活,“皮”没了,他这个“毛”岂不是也就无法生存了吗? 然而他却在英国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并至今还在世界产生着影响。往近了说,为 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大多向往出国留学,为什么许多家长千方百计的想办法送子 女出国留学,甚至那些声嘶力竭的口喊“主权大于人权”,“皮之不存毛将焉 附”的高级人物,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也都送到了国外,国家、主权和人权的关 系岂不是再清楚不过了吗? 人是目的,人权是目的。国家、主权是为人、是为维护人的利益、权力而 存在的。哪个国家维护了人的利益,这个国家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这个国家 就能够继续存在。反之,哪个国家不能够维护人民的利益,这个国家就不会受 到人民的拥护,这个国家就会或迟或早的被人民推翻。国家是人民为了维护自 身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手段,主权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既大多数人的共 同权力的代表和象征。一句话,离开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权力,国家和主权就 不过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对大多数人而言)。 人权是“皮”,主权、国家是“毛”,“毛”要为“皮”服务,如果这个 国家的“毛”不能很好地为“皮”服务,那么“皮”或者通过行动把国家改造 成能够为自己服务,或者抛弃这个国家的“毛”,移民到另一个能够为自己的 人权服务的国家去生活。历史和现识不正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吗! [zgyj1999/xiamian.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