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在中国迅猛发展,其势头简直如森林大 火,一发不可收拾。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包括两级研究生)的年轻人冲在最前 面,在网上冲浪聊天游戏下载,发伊妹设主页等等,折腾得很欢实。刚出校门 的前大学生,前研究生也维持了这样的惯性。中国的网上人口,的确是以年轻 人,特别是中高学历的年轻人为主。 当然,年轻人大多没有家室之累,没有很多的事情去烦恼,却有很多时间 去挥霍。俺也是从年轻的时候走过来的,充满热情,什么都想干,却没有什么 机会,时间一大把。现在有机会了吧,时间又不够了。现在的年轻人有这个玩 玩,真不错。而且可以熟悉电脑和网络,获得信息和资料,可以跟虚拟空间里 的朋友聊天交友。还能在求职书上写上熟悉电脑和网络。这当然能吸引年轻 人。连俺这样的中年人也常在网上。俺的朋友多数在研究教育界和政界,年龄 多在35以上,有的靠近天命之年,有点近退休了,照样常上网。 但是俺们这帮人主要还是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网上信息主要是英 文或拉丁文字,俺好歹算是能读四门欧洲语言,干吗不利用?记得1999年四月 在纽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开会时,北约正在南斯拉夫动刀动枪的,牛气冲 天。美国新闻自然天天看得到,我想看看向来有反美情绪的拉丁美洲国家舆论 界如何反应,便进了阿根廷的《号角报 El Clarin》和《国家报 La Nacion》 ,巴西的《圣保罗州报 O Estado de Sao Paulo》,人家果然没有很附和美国 和北约。当然网络对我来说更实惠的用处,是收发电子邮件。以前写信很勤。 现在真是懒了,而且邮局莫名其妙地涨价,咱就白白啦。少用你邮局,咱转移 到网络上发邮件了,看你还能宰我多少钱?更奇妙的地方是,帐号开在北京, 但是在全国各地,我只要能上网,重新设置一下,就能在天涯海角收北京帐户 里的邮件,并以北京信箱的帐户发出邮件。我还没有试验过是否能在海外收 发。但是Yahoo、Hotmail等上的邮件,绝对是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收得到的。传 统邮局能如此任意转信吗? 在国外,尤其是网络发达的欧美,网络好象并非年轻人的专利。从小学 生,到老头老太太都在上网,就好象老头老太太也开车一样。家庭主妇需要网 络来实现网上购物。连小学生们得到网上去查询资料,交作业。上班族需要通 过网络来查询获取信息。父母亲通过网络的镜头来了解自己的小宝贝在幼儿园 的实际情况。网络在英美实际上成了一种新的生活和工作的手段。谁要是不会 上网,谁就无法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但是不上网,也不意味着是被新技术淘 汰。 记得俺第一次上网,是在1991年夏季,英国伯明翰大学。八十年代中期在 那里作研究,电脑还没串成网络,数量也很少。研究生院给我用的是一个打字 机。1991年到伯明翰是教书,研究生院给我配了个电脑打字机,写一行字,小 荧光屏上能留下记忆来,便利修改。毕竟不如电脑方便。那时图书馆等地方早 就有公用电脑,与大学的IBM3090大型主机连成网络,由东南亚华人大个子老 吴(Dr. Ng)管理。我的室友、东北来的陈哲,在电子系学习。我就借他的 光,晚上到电子系实验室去鼓捣电脑,把Windows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Word都了 解了一番,因为原先俺使用的文字处理软件是WordPerfect。最早的WordStar咱 倒是没有赶上。俺在伯明翰还分享了陈哲的电子邮件帐号,跟美国、英国各地 的朋友保持联络。要说起来,咱使用网络,还是中国较早的一部分人呢。 回国以后,电脑倒是常用,那台IBM PC/XT还用来把我的西部发展方面的书 翻译成英文,交给伦敦经济学院。可是那时网络还是空白。直到五年后的1996 年,才借本所同事孙立的光,利用他的电子邮件帐号,跟国外交流一些邮件。 有一次与现在名声很大的前IBM华南公司总裁吴士宏女士一起给美国一所大学来 华修学访问的EMBA班讲课,我自我介绍时写了个电子邮件地址,老美还颇惊 讶,你居然也在线! 真正有自己的电子邮件帐号,还是在1997年,进了洛克菲勒环境与发展研 讨班(LEAD)以后。随后又添了两个免费邮件帐号。曾经在海外网络商注册过 免费的帐号,却因为不知道三个月不用就会被收回的规矩,都丢了。现在,在 润讯网工作的朋友送了我一个个人主页,只是我感觉空间还不够大,才把40篇 散文报告文学和论文进去,就挤满了:zoulan.bytemen.com.cn。我还得争取把 空间弄大一倍。当然为怕麻烦惹上身来,我没有申请开放论坛:万一有人胡说 八道,责任就是我的了。 还是回头来说年轻人与网络的话题吧。中国网民的确是年轻人多。感觉都 能感觉出来,以致于深圳一家网络内容供应商ICP网大(www.netbig.com)标榜 自己是年轻人的乐园。主要服务于年轻人。这个定位自然符合中国的现实。其 内容也以将要上大学、将毕业而考虑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主要对象,提供许多信 息。连带着学生的家长们,三亲六戚都关心网上的内容。因为那里有个他们的 特色招牌栏目:中国大学排行榜,依据师资,发表论文,新生质量等指标给天 下高校排坐次。因此还在论坛设有各主要理工类高校的板块,供各校校友进去 交流或对别校品头论足,或者对骂。最近天津大学和华中理工的人在互相吵 架,倒是颇为热闹。中国青年报的网站也采纳了网大的东西,专门给网大作了 链接。这说明网大的定位是较准确的。 我曾好奇地进过几家国内的ICP和ISP的若干个聊天室。那话题简直是无聊 之至。无病呻吟,没话找话。确实只有学生那样的年轻人有那个耐心和心情来 说那些毫无意义的扯淡话。也许有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指望一段网络恋情 吧。就是在英语聊天室,还是hello, how do you do, what do you do 等最 简单的英文,而且还有人干脆用中文说些不咸不淡的话。 我愿意访问资料丰富的网站: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www.ccer.edu.cn)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www.unirule.org.cn),还有深圳的综合开发研究院 (www.cdi.com.cn)以及中经网,环境信息网(www.enviroinfo.org.cn),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www.fon.org.cn)等。网络上我偶然发现了一些志趣相近 的人。“爱乐人走天下”(home.baoding.cn.net/~linjie),有一帮喜欢古 典音乐,又喜欢出门旅行的人在那个虚拟社区聚会聊天,正合吾意。我走过时 就象老鼠被沾鼠胶沾上一样,现在也算加入那个俱乐部了。 至于我去的国外网站,新闻的有ABC,今日美国,知识类的有“发现频道 (discovery channel)”等。最近因为有个课题牵涉到国内外高等教育,还 去了帝国理工、伦敦经济学院、伯明翰大学、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伯克 利、UCLA等学校。一般而言,想去的地方不少,有时间去的不多。更何况中国 网络速度太慢,等待的滋味很难受。在这个坎上,时间就是金钱的感觉谁都很 强烈。 我大概可以这样下个结论:现在的中国,凡是在网上主要是玩游戏等打发 时间的,多半是年轻人。说网络是年轻人游戏的天地不错。凡是在真正使用网 络作为新的工具来获取资料信息的,多半是比这些年轻人大一点或更大的年龄 组。当然其中一些人应该是重合的。有些年龄大点的人也无聊,有些年轻人也 在用网络干正经事。只有一点可以比较确定,无论哪个年龄段,能够利用网络 的,都是学历较高的人。一般应该在高中或以上,专科本科学历为主,两级研 究生学历者等为辅的枣核形分布。 中国网络发展的未来趋势,我感觉是,各层出不穷的网站将依照其内容细 分而专业化,包罗万象的那种门户型的ISP和ICP,不会有太大前途。上市的毕 竟只有很少几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每个人最终只会依照自己的 职业需要和兴趣爱好,固定有若干个常去访问的网站。你做不出特色来,就留 不住人。而且每人的这组网站,也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作调整,不会一成不变 的。要留住人,就得努力干得好上加好。 19991225 [zgyj1999/xiamian.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