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一个读者的来信
注:该读者来函就“‘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并非处处适用”提出疑问。
你好: 问题的核心在于,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说在横向比较时,商品价值和劳动生产力仍然成反比,但 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认为工人在单独劳动时和共同劳动时,在创造价值方面 没有任何区别(请见我的文章中所引用的马克思关于1200个工人的论述),因此, 工人在工厂里劳动一个小时,和他在自己家里使用简单的工具劳动一天,创造的价 值相同。 而实际上工人在厂里只要花费较少的时间,就能够创造出独立劳动时劳动一天 所创造的价值,所以尽管资本家只把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给工人,工人的实际 收入也可能超过独立劳动一天的收入,所以,资本家可以在不剥削工人的情况下获 得利润,工人也因为收入高于单独劳动,而愿意到工厂劳动。 在他的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大陆的部分经济学家至今还坚持科技不创造价 值,机器不创造价值等等思想。 我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证明: 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和商品的交换一样,在理论上对双方都是有利的,而不是 一方得利,另一方损失。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不完全是这样。所以有各种痛苦 的事情。 但是马克思在理论上“证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只对资本有利,而对工人不 利,而且根本无法做到互利,永远不可能互利,所以一定要消灭资产阶级。这就不 对了。 证明马克思的错误,既有学术上的意义,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现实意义。 你学习的政治书籍可能没有说得那么详尽,而且写书的人可能也觉得马克思的 观点不对,因此使用了马克思的另外一个观点,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如有可能可以读一下《资本论》,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其感觉只能“震惊”来形 容,因为其间的逻辑混乱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实际上,马克思的问题不在于他不懂,不在于他缺乏知识,而在于他有选择地 使用这些知识,有时又有意绕过某些知识,甚至绕过他自己提出来的某些论点。 你年纪那么轻,就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说明我的研究,说明把这些问题搞清楚 是很有必要的。 感谢你的来函。欢迎继续对我的论文提出疑问或者批评。 黄佶
|
19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