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黄佶政治经济学论文集:

剩余价值理论证伪

网上讨论

订正一个两百年前的错误(1999/11)

全中国劳动者,联合起来!(1999/7/5)

关于“资本的生产力是利润来源之一”等论述的补充(1999/2/2)

资本利润的来源之一:资本的生产力(1999/1)

关于价值和价格问题的思考(1999/1/9)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作用”的决议(1998/12/11)

用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证明商品价值随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摘要)(1998/11)

商品交换过程的微观分析(四)(1998/10/21)

中国需要千百个亿万富翁(1998/10/17)

商品交换过程的微观分析(三)(1998/10/11)

商品交换过程的微观分析(二)(1998/10/4)

一个笑话(1998/10/2)

商品交换过程的微观分析(一)(1998/10/1)

商品:惊险地跳来跳去的劳动产品(1998/9/26)

商品交换的本质动机是“节约劳动”,而非“互通有无”(1998/9/20)

剩余价值理论:以一个可能性等于零的假设为前提(1998/9)

剩余价值理论:成立与否取决于如何假设(1998/9/12)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并非处处适用(1998/8)

第四次思想解放:冲破“马克思崇拜”(1998/6/1)

是“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还是“物的劳动”创造价值(1998/1)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1997/8)

致《中国经济大论战》编辑信(1997/3/9)

致李运富老师信(关于价值和科技的关系)(1997/1/23)

停止无效争论 开拓新的思路(1996/12/5)

重新认识商品的交换过程(1996/7/25)

剩余价值理论:引起劳动价值论困惑的根源(1996/6/21)

我为什么使用“成本价值”概念?(答商榷)(1996/2/25)

商品不是等价交换的(1995年7月)

赞成:政治经济学的确需重写(1994/10/31)

利润:消费者给生产者的报酬(1994年8月)

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1993年9月)


致黄佶  论文  讨论  随想  网思院  《中国研究》首页

  

《剩余价值理论证伪》自序

全中国劳动者,联合起来!

  

 “劳动者”有三种:

 1,体力劳动者:如工人、农民等;

 2,脑力劳动者:如工程师、科学家、企业管理人员等;

 3,心力劳动者:如资本家等投资者。“心力劳动”指的是在承担投资风险时

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付出。

  一家工厂可以生产出某种商品,是不够的;它还必须作到:生产这种商品

所消耗的劳动,少于消费者少量制作时消耗的劳动。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但是,人们在研究“利润来源”之类经济学基本

问题时,似乎忘记了这一点。

  地球存在地心引力,也是一个常识。我们可以因为习惯于牢牢地站在地面

上、习惯了苹果往下掉而忘记这一常识。但是,在研究物理学基本理论时绝对

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如果工厂生产商品时消耗的劳动多于消费者自己少量生产所消耗的劳动,

按照“价格等于价值”的定价原则,商品的价格就会高于消费者自己制作的成

本,消费者就会选择自己制作,而不是向工厂购买。

  要以较少的劳动生产出某种商品,就必须进行专业化、大批量生产。而大

批量生产必然伴随着商品卖不出去的风险。这个风险的承担者是整个商品生产

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加者,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付出,也是商品中凝聚的劳

动——价值——的组成部分。

  工厂生产商品时消耗的劳动少于消费者自己少量制作所消耗的劳动,是一

个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如果消费者和工厂“等价交换”、而非自己生产制作的话,就可以节约大

量劳动。

  如果工厂和消费者进行“不等价交换”,即商品的价格始终略高于商品的

价值,消费者仍然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因而不会拒绝这一交换。

  商品“贵卖”可以普遍而稳定地存在。只出卖劳动、对产品没有所有权的

广大普通劳动者,就是不贵卖任何商品、却能贵买商品的最大群体。我们应该

清楚:“贵卖”指的是商品的价格高于大批量生产时消耗的劳动量所代表的商

品价值,这个劳动量远远低于少量制作所耗费的劳动量。工人出卖劳动得到的

货币,然后向工厂购买商品,获得所需物品耗费的总劳动远远少于自己去生产

这些物品。

  商品交换的本质动机不是“互通有无”,而是“节约劳动”。

  由于商品在出售时,价格可以高于商品的价值,因此,即使严格遵循劳动

价值论,工厂(严格地说是它的主人)不剥削工人也可以获得利润。这种非剥

削利润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给生产者的报酬,因为后者节约了前者大量的劳动。

  归纳起来就是: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资本存在非剥削的利

润来源。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是:资本利润完全(100%)来自对工人的剥削;不剥

削工人,资本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两者之间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是“阶级斗争”思想的理论根据,而且根据这一理论,

发展民有经济这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是“初级阶段”的临时措施。其

对中国现代化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极其深远的。

  “阶级斗争”常常从“消灭资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思想”、“消灭

非无产阶级思想”,发展到消灭所有异类思想,甚至折磨、虐待和消灭异类思

想者的肉体。因此,我们必须对“阶级斗争”及其变种时刻保持警惕。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美英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激烈的政治和经

济斗争,不是存在“阶级斗争”的证据,这种斗争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

间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意识形态和社会

制度的差异不是这种斗争的根本起因。这种斗争是国家利益之间的斗争。

  有利于美国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同样有利于美国工人阶级;不利

于中国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同样不利于中国工人阶级。

  敌视资本的恶果最终要由最广大的普通劳动人民来咽下去。这已经被历史

反复证明。

  资本家为了增加利润而侵害工人利益,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工人为维护自

己的权益而进行的斗争是必要的,是正义的。

  但是,这种斗争和以消灭资产阶级为目标的“阶级斗争”存在本质的区

别。这种斗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不能成为坚持“阶级斗争”思想的依据。

  如果我们打算继续坚持劳动价值论的话,就必须对它作进一步的发展和完

善。

  体力劳动由于其艰苦而繁重,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尊重。

  但是,我们在研究“劳动”时,还必须考虑劳动的“有效性”。

  生产一台286电脑和生产一台奔腾电脑消耗的体力劳动是相近的,但是其结

果差别极大。劳动存在“有效性”问题,需要我们重视和尊重第二种劳动:脑

力劳动。在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决定劳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成果只有在市场上转变为货币,转变为使用价值,

才能最终完成它作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历程。

  由于市场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劳动成果并非总是顺利地、理所当然地实

现自己的价值,很多时候,劳动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劳动成果必须在充满未知数的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要求我们重视和尊

重第三种劳动:心力劳动。在现代社会,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而

创新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承担投资风险的心力劳动的价值不容轻视。

  只有包括了心力劳动,“人类劳动”的概念才是完整的。

  机器可以部分或者全部代替人类劳动,可以使人类从机械重复的、不需要

创造性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去学习和创造新的知识,去享受文化艺术,增加了

人类生命中享受生活情趣的部分,改善了生命的质量,提高了生命的价值。因

此,我们必须承认和研究第四种劳动:机器的劳动

  只有包括了机器的劳动,“劳动”这一概念才是完整的。

  21世纪即将到来,我们的思想再也不能停留在19世纪了。

黄佶 1999年7月5日于上海


致黄佶  论文  讨论  随想  网思院  《中国研究》首页

[WebBot HitCounter Component]
(2000-1-3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