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以无知就问为荣的人回答一个激动的人

 

注:bigfoot5先生很激动地称我为

“一各以无知为荣的人”,所以有此标题。

———————————————

bigfoot5:

1. 黄佶提出“独立劳动”与“共同劳动”的区别。但有点经济学
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观点早在两百多年前就被斯密系统论述过
了。

2. 黄佶说“如果说我的研究还有点意义的话,那么考虑生产条件
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或者黄佶误解了马克思,以为马克
思根本不考虑生产的一切条件!或者黄佶根本就不理解马克思。

我们知道,在整个经济学史上,正是马克思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生
产条件对实际生产过程的决定作用。什么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什么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试问黄佶:你懂这些吗?你懂
什么叫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吗?

 

黄佶:

  我认为马克思懂得很多,而且还提出了很多观点。但是,问题在于

应用,把恰当的知识用在恰当的地方。马克思的一大问题就是在需要

使用这些知识的时候,不去使用这些知识。甚至还绕过去,我将专写

一文。

  知识是用来使用的,而不是用来通过考试的。

—————————————————————————

bigfoot5:

3. LI先生指出: When Marx tried to explain
exploit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leave aside the physical
and technical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意思是说,在考虑
剥削时,我们有必要主要考虑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的自然的和技
术的条件。

这正是马克思的原意。为什么呢?举个例子吧:太阳系是人类的自
然的生存条件,但是,如果你只是考虑太阳系,你能知道我们是男
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法知道。同样,只要有
生产,生产的自然的和技术的条件就总是在那里,可是,当你只是
考虑这些条件时,你能知道现实中的生产到底是原始人的原始劳作
还奴隶主强迫下的生产?是生产VCD还是毒品?是星期六义务劳
动还是包含在GNP统计下的红灯区提供的合法服务?无法知道。
剥削是特定历史下的特定的社会现象,如果我们不主要考虑生产的
社会历史关系,我们如何能知道剥削的存在呢?关于这些,马克思
和恩格斯都有极好的论述。我估计,黄佶不是没读过,就是不理
解。当黄佶说“所以恰恰相反,生产关系并不重要,倒是生产条件
非常重要。 ”他是要我们别再考虑社会关系,从而也不再考虑剥削
一类的社会现象。这就好比在研究人时,只是考虑太阳系的演化,
如此一来,人分男女老幼也就不再考虑之中了。

 

黄佶:

  扯那么远干什么?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马克思不假设劳动力的日价值

是一天,而恰恰是半天?

  扯远、扯大是马克思主义捍卫者们常用的办法。你有本事,你就直接

回答上面的问题。

——————————————————————————

Bigfoot5:

4.
黄佶说:“所以恰恰相反,生产关系并不重要,倒是生产条件非常
重要。 马克思不考虑生产条件实际上就是忽略了生产条件的影响。
这本身没有错,但是不 能把由此得出的结论用于生产条件的影响绝
对不能忽略的工业生产方式。 ” 简直是闭着眼睛胡扯!!!
首先,至迟从马克思在1844年写出著名的手稿之后,他就
再也没有忽略过生产条件对生产的影响。相反,他比任何其他学者
都更强调生产条件对生产的决定性影响。其次,无论什么生产方
式,生产条件都是生产方式的绝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在研
究剥削这类纯社会现象时,生产的社会历史条件比生产的自然历史
条件显然更加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有什么不对的呢?

 

黄佶:

  问题是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却没有考虑生产条件。

你能够回答吗:为什么工人独立劳动时,生产条件和共同劳动时一样?

  另外请注意问题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资本利润是否完全来自剩余劳动?如果不是,我的问题就

      结束了。

第二个层次:如果资本利润只能来自剩余劳动,那么资本属于谁?

第三个层次:如果资本属于个人(资本家),而不是劳动者共有,这时

      才谈得上有无剥削。

我的所有论文就是谈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怎么能够因为扯进剥削就忽略

生产条件(或者放在第二位)?

—————————————————————————————

Bigfoot5:

5. 黄佶说:“在农业生产中,独立劳动和共同劳动的生产方式、
效率基本相同,之间的差异可以忽略”!看来,对历史也所知不
多。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生产有什么影响?周天子时代的中国
生产与郑和下西洋时代的中国生产在方式和效率上没什么区别?古
希腊时代的农业生产与欧洲中世纪的农业生产的区别可以忽略?真
是了不起的一大发现啊!人类的绵绵数千年的农业社会中不知道都
在干什么了。是不是终于有一天忽然醒来,就发明了现代工业?

 

黄佶:

  我的意思是在农业生产中共同劳动和个别劳动在生产效率上的差别,

相对于工业生产方式可以忽略。

————————————————————————

Bigfoot5:

6. 黄佶说:“请注意,我想证明的是,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
唯一来源。这个资本是一个个人(资本家)的还是劳动者自己组成
的集体的,并不重要。真是可笑可笑!黄佶承认剩余价值的存
在,并且承认剩余价值是资本利润的来源(之一)。可是,黄佶自
己如何才能证明剩余价值的存在并构成资本利润的来源?

7.
黄佶说:“请注意:我并没有否认剩余价值可以增加利润。剩余
价值理论的核心是资本利润。”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可是,到底是
谁在说剩余价值呵以增加利润的?马克思吗?马克思
说的是:剩余价值可以转化为利润,并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利
润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黄佶,你也读
过《资本论》?请问,《资本论》第四卷的开头一段话是什么?
在那里,马克思是怎样用一句话概述自己的理论发现的?

8.
黄佶说: “我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即生产资料所有者
的收益完全(请注意这个“完全”)来自雇用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在农业社会基本上是可以 成立的。但是在工业社会,不能
成立。 ” 黄佶,你如何能在这个“经济”论坛上、在众多的经济学专家和学
生面前,以如何方式显示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自打马克思出生
的那一天起,他在哪本书、哪篇论文、哪个手稿、哪封信中说过:
他的观点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的收益完全来自雇佣劳动者的剩
余劳动”或者类似的话?

 

黄佶:

  请读一下《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5-246页,

看看马克思是如何计算一家工厂的剩余价值率的,他把销售收入减掉

成本所得的数值直接作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高达153%。

  我看我们的分歧很简单,我认为马克思认定资本的所有收益来自

剥削,因此要消灭资产阶级;而Bigfoot5认为马克思不是这样想的。

不知是否这样,请Bigfoot5先生直接回答,别绕道宇宙空间。

—————————————————————————————

Bigfoot5:

9.
黄佶对我说:如果有人更好地批驳过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他就
停手。对此,我想说,这简直就是一个以无知为荣的人!
我在前面的一个贴子上曾提到波普尔 Popper、罗伯逊夫人和罗斯
托尔等三个西方著名的反马克思经济学的学者。试问黄佶:你读过
他们三个人针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提出的、曾赢得整个西方喝彩
的反驳或新的理论吗?当然,即使有这样的学者,你也不知道!顺
便问一下,第三国际的事你是不是也没听说?这样吧,如果你实在
所知不多,那你就把四卷《资本论》的序言再读一读吧。不过,我
说的是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上个世纪是不是就已经有人在“证明”
剩余价值理论的不正确了,并且做的比你好。

 

黄佶:

  问题在于我们周围还有大量人信奉剩余价值理论,说明他们的工作做得

还不到家。你有这个功夫和我争论,还不如把他们的书贴上来。

  再说我闲着没事,喜欢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喜欢重复劳动,干谁的事?

—————————————————————————————

Bigfoot5:

10.
黄佶最后反问说:“我为什么不能做马克思的对手?”可以,当然
可以!反正马克思已经死了一百多年了,不做死人的对手怎可以
显示你自己的杰出的智慧?

 

黄佶:

  如果你从生物学角度说这个问题,那我承认我不能做马克思的对手。

我的对手马克思指的是还活在人们头脑里的马克思。

—————————————————————————

Bigfoot5:

11. 黄佶,你不在自己熟知的学术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却到你
所知不深、所知不多、甚至可以说还很无知的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如
此大言不渐地指手划脚,难道就一点儿都不汗颜吗?

我坚信,象你这样投机于学术的,在任何时代都会为一切正直的人们
所不耻!

 

黄佶:那你着急什么?

   我看正是因为我说的有点道理,你才火烧火燎的。如果我写一篇

论文说使用价值是地球人制造的,价值是外星人创造的,你不会那么

激动吧?不会说我无知吧?

  尽管bigfoot5先生使用了那么多不够友好的语言,我还是要感谢他花费

在我的论文上的时间。因为他迫使我思考,开阔了我的思路,还让我了解了

别人是怎么看我的论文的。不过请Bigfoot5先生不要太激动,以免损害健康,

更不要还没有断线就急于回答,以免浪费宝贵的货币。

  最后,我要向所有读者表示:我认为,向真理投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我随时准备向真理投降。但是,你首先要说服我:这是真理,而非谬误。

————————————————————

1998年9月17日于上海


其它讨论   致黄佶收   论文集

19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