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松子先生的批评
注:该讨论是针对我对jaglee的回答进行的 附:松子原文
松子先生,你好: 很高兴再次在网上相遇。以下是我的回答。不知是否有误。
你认为例二无助于说明我想借此例说明的第二点: 对于一个原来落后的企业或者国家来说,提高劳动生产力既可以增加使用价 值、也可以增加价值,而不是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见原文所摘陶先生论述),只 增加使用价值,而不增加价值。” 理由是:
因为在(2)的情况下,事物已转化为例一的情形,而例二已不再适应。除非 把“一个原来落后的企业或者国家”仍然当个体来看(即世界平均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不变)。但很清楚的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范围越大(企业到国家)对产品 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也越大。例二就越不适用。引用例二产生的误差 就越大。 因此黄先生的分析仅限于小规模,微观的经济行为。而不适用于宏观的经济行 为分析。
我认为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问题的核心在于:
一,我研究“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是否成反比”的目的之一是证明工人分散 单独劳动不如共同劳动。既然你仅仅说“这个例子无助于说明(2):对于一个原 来落后的企业或者国家......”那么就是说“这个例子有助于说明(1):一个工 人单独劳动不如共同劳动。”这样,例二的任务就已经基本完成了。
二,你认为使用例二来说明“对于一个原来落后的企业或者国家来说,提高劳动 生产力既可以增加使用价值、也可以增加价值”,在数量上有很大的误差。那么, 它在方向上有没有错误呢?如果没有,它就可以用来说明陶先生的观点在方向上 是错误的。 批驳一个在方向上存在问题的观点,使用一堆精确但是晦涩难懂的公式和数 据,效率肯定远远低于使用一个简单粗糙、但是方向正确的例子。既然写书,就要 考虑发行量;既然想推翻一个根深蒂固、影响广泛的理论,就要让受影响最深的人 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也都能轻松地读我的书,进而思考和理解我的观点。因此我给 自己规定,一定要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事例。 我的研究目的是证伪剩余价值理论,同时澄清一些相关的问题,我并没有计划 也没有能力去建立一个宏观经济理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模型。 当然,我应该在例二后面加一个说明,说明它在使用于国际范围时在数量上可 能存在很大的误差。这要感谢你的提醒。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学首先应该解决方向问题,方向不对,公式再复杂、数据再 精确也没有用处。正如我将在书中讨论的“劳动有效性”问题。拉车是劳动,但是 如果方向拉反了,这个劳动创造的价值就等于0(严格地说是负值,是添乱,因为 还需要额外的劳动把车拉回起点)。 黄佶1998年9月10日于上海
按黄先生的例二可以看出各个劳动者在横向比时所各有的劳动力是不同的,其各自 能达到的价值生产(即生产的价值量)也是不同的。但这个例子无助于说明: “ 这就是我所说的“横向比较”。进行横向比较的意义在于说明: (2)对于一个原来落后的企业或者国家来说,提高劳动生产力既可以增加使用价 值、也可以增加价值,而不是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见原文所摘陶先生论述),只增 加使用价值,而不增加价值。” 因为在(2)的情况下,事物已转化为例一的情形,而例二已不再适应。除非您把 “一个原来落后的企业或者国家”仍然当个体来看(即世界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变)。但很清楚的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范围越大(企业到国家)对产品的平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也越大。例二就越不适用。引用例二产生的误差就越大。 因此黄先生的分析仅限于小规模,微观的经济行为。而不适用于宏观的经济行为分 析。如同jaglee所说的,资本论是建立在一个统计、宏观经济分析的概念上,不适 用于对微观经济描述。 因此我认为经济理论研究者应分清宏观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二者不可混用。 就象量子力学的模型不能用经典力学分析一样。而二者的适用范围也是清晰明确 的。不可混同。希望黄先生能更多地接触现代科技,对您的经济理论分析会有一定 帮助。(1998/9/10) |
19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