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和资本家的交换

就“商品交换的本质动机是节约劳动”再答小虫先生质疑

--------------------------------------------------

小虫:

很好,现在我们有共同的出发点了,现在展开下一步讨论。

“节约(自己的)劳动”和“赚进(别人的)劳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对。

该傻逼并没有从谁那里赚到9000万,相反是山贼从他那里敲到了1000万。从资本的

角度看山贼赚了1000万,傻逼亏了1000万。但从这次交易的双方的角度看,是一种

“双赢”选择,这是因为傻逼不但要考虑钱,还要考虑脑袋(非资本因素)。所以

你的题目“商品交换的本质动机是节约劳动”是从某次交易双方的总体角度去讨论

的,而不是单纯从资本的角度。

 

黄佶:

对,因为这时还没有考虑资本。

--------------------------------------

小虫:

“所以上述傻逼选择交钱是聪明的,但是如果他认为自己赚了9000万,就是真的傻

逼了”,是否可以变成:

“所以工人选择为老板打工是聪明的(双赢选择),但是如果他认为自己赚了800

块(月工资1000-务农预期收入200),就是真的傻逼了”?

 

黄佶:

  不可以。因为:

  在前例中S(代替“傻逼”)是从第三者手里赚到一个亿的。他用一千万买回

了自己的生命,和从别人那里赚这一个亿的机会。

  在后例中,工人是从资本家,即交换对方的手里,而不是交换双方以外的第三

者拿到那1000元。

  实际上,你的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和资本家交换是节约了自

己的劳动。

  在你的例子中,这个工人原来是一个农民,每月挣200元。为了买一台2000元

的电视机,他必须劳动10个月。

  后来,他了解到,使用先进的机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可是一打听机器的

价钱,他发现自己买不起。

  当他知道一个资本家有这种机器,就决定用自己的劳动交换机器的使用权(即

受雇于资本家),结果月收入提高到1000元,买一台电视机只需要2个月的劳动,

节约了8个月的劳动。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资本家(这是一个中性的名称:“以运作资本为职业的

人”,或者“使用资本的专家”)。他积蓄或贷款或盗窃了一笔钱,买了一套机

器,但是他没有三头六臂,无法开动机器,即开动机器所需成本为无穷大。

  他决定雇用工人,用货币交换工人的劳动,以有限(即非无限大)的成本使机

器投入生产。

  结果很明显,交换双方都节约了劳动。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这个工人拥有这套机器,他就可以得到产品的全部价值,

但是他必须预付一大笔钱,还要承担万一产品买不掉的风险。

  我们还可以看到,如果这个资本家应该付工人1200元工资,但是他只付了1000

元,那么他就剥削了工人。

  然而困难在于,这个“应该”如何来判定?因为劳动的价值无法定量计算,所

以不可能从理论上计算出工人的应得工资。如果以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工人工资,

一般劳动者的工资由于供大于求,常常低估;而高级技术人员、特殊人才(演员,

运动员)因为供不应求而常常高估。

  由于无法定量计算劳动的价值,所以我们能够在逻辑上证明剥削不是利润的唯

一来源,却不能在数量上计算到底有没有剥削、以及剥削了多少。这也是我说的

“数学模型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中无效”的原因。

-------------------------------

小虫:

  节约劳动是一方面,被人剥削又是另一方面,不要因为节约劳动的合理性而否

认被人剥削的现实。

 

黄佶:

  完全正确。我以上的分析说明了这一点。

---------------------------------

小虫:

  认识到“节约(自己的)劳动”和“赚进(别人的)劳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

概念,说明你开始开窍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再和你讨论下一步。

  顺便说一下,我不认为”剥削“是不合理的。是否合理必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

人类的发展。

 

黄佶:

  这说明你还没有开窍。

  剥削总是不合理的,剥削也不会有利于人类(只有利于个别人)。

  我的观点是:资本家不剥削雇员也可以获得利润,剥削不是获得利润的唯一手

段,尽管剥削可以增加他们的利润。

(1998/9/24)


其它讨论   致黄佶收   论文集

1998/6/2